走出家門,走進人群 — 林阿嬤的心聲
2025 / 10 / 07
總管理處醫學事業發展中心 台塑健康關懷團隊
以下故事將以林阿嬤的第一人稱,說明林阿嬤在失去老伴後,一度陷入孤寂,封閉在家中,不知如何再重新面對生活。直到健康關懷團隊與社區據點的關懷與陪伴,她才慢慢鼓起勇氣踏出家門,從第一次緊張地參加社區活動,到後來主動端出滷肉飯與大家分享,甚至當起社區的志工關心他人,阿嬤逐漸從被動接受關心,轉為積極參與,重新找回「被需要」的感覺。團隊透過護理、營養以及運動課程,加上據點的共餐機制,不僅幫助阿嬤恢復健康,也重建自我價值感。社區據點如何在情感支持、日常功能、價值重建與健康預防上,為長輩帶來第二個家與新的人生方向。
第一次踏進社區據點時,我心裡緊張得不得了。怕不認識的人多話,怕自己跟不上大家的步調。沒想到,一進門就有人熱情地招呼我:「阿嬤來啦!快坐這裡!」有人倒茶、有人遞材料給我。大家有說有笑,氣氛比想像中輕鬆許多。雖然一開始不太敢開口,但耳邊的笑聲和溫柔的問候,慢慢放鬆了我的心情。後來我常參加據點活動,唱歌、運動、健康講座,樣樣都新鮮。最讓我期待的是每天中午的「共餐日」,大家圍坐在一起吃飯,分享各自拿手菜。印象最深刻是第一次煮了自己最拿手的滷肉飯帶去,沒想到一下子就被大家分光,還有人跑來問我怎麼煮,大家坐在一起,端著自己煮的菜互相品嘗,桌上總是滿滿的佳餚,大家一邊吃一邊誇口:「這比辦桌還熱鬧!」我們一邊吃一邊聊孫子、聊天氣,聊到年輕時候的故事,笑聲此起彼落。那一刻我心裡很踏實──原來家的感覺,不一定要在血緣裡,也可以在社區裡找到。慢慢地,我從原本沉默寡言,變得能和大家聊天。有人會問我照顧孫子的經驗,有人會和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。原來不只是我,很多人也都曾經歷過失落與孤單,當彼此把心打開,才發現陪伴與傾聽的力量比什麼都珍貴。
從孤單到笑聲,陪伴點亮生命
有一次,健康關懷團隊的教練帶我們做伸展運動。我總覺得自己的身體老了,做什麼運動都不行,尤其膝蓋痠痛,甚至走幾步就覺得喘。可教練鼓勵我:「阿嬤,慢慢來就好,能動一點是一點。」於是我一步一步跟著做,先把手舉起來、慢慢轉動肩膀,再來慢慢踢腿。雖然動作小,但每次結束時,心裡都覺得輕鬆不少。沒想到幾個月下來,膝蓋真的比較不疼了,走去市場買菜也覺得輕鬆。那時我才驚覺,原來自己還能夠好好生活,還能為自己健康努力。除了運動,我也特別喜歡健康關懷團隊安排的「健康小學堂」。有護理師來教我們怎麼量血壓、怎麼分辨藥袋;有營養師提醒我們少鹽少油,還教大家如何把在地食材煮得健康又好吃。以前一個人在家時,隨便煮點東西就渡過一天,鹹度油量都沒控制。現在我學會用蒸的、燙料理方式,還把學到的食譜分享給鄰居。這些小改變,不只讓我身體變健康,也覺得自己有能力照顧別人,生活更有意義。
在據點,除了大家一起開心上課吃飯聊天,也讓我感到「被需要」的機會,透過健康關懷團隊的志工培育課程,我開始擔任社區護理小站量血壓的志工,學會怎麼照顧自己的健康以外,也學會怎麼照顧需要被照顧的人;據點舉辦活動時,需要準備茶水和點心,老師請我幫忙帶領大家切水果。我一邊切一邊教大家怎麼挑鳳梨、怎麼削皮,大家聽得很專心,當有人誇我「阿嬤手腳真俐落」,我心裡暖暖的。那一刻,我不是孤單老人,而是「能幫上忙的人」,社區賦予我志工的角色,這份價值感讓我覺得自己還能發光發熱,我也開始主動去關心其他人。據點有一位比我年輕的阿嬤,剛開始參加據點活動時和我一樣沉默寡言,我走過去拍拍她的手,笑著說:「我以前也這樣,慢慢來就好」,後來她也漸漸開朗起來,這讓我明白陪伴的力量是可以傳遞的,當我被陪伴療癒後,我也能去陪伴別人。走出傷痛的過程不容易,但因為有健康關懷團隊和社區夥伴的支持,我才有勇氣重新走出家門。現在的我,習慣每天早上整理好自己,準時出門去據點,有人笑我說:「阿嬤,你比上班族還準時呢!」我也笑著回:「這就是我的工作啊,我要認真上班,快樂過日子」。在據點,我不再只是孤單的老人,而是群體的一份子。這有鄰居朋友、有大家的笑聲、有可以分享的故事,更重要的是,我找回了生活的重心、找回了自己。有時候晚上回到家,我會對著老伴的相片說:「你放心,我現在很好,有很多人陪著我」。想到這裡心裡便不再那麼空虛,甚至會把白天發生的趣事告訴他,好像他還在我身邊一樣。如果他在天上看見我現在的樣子,一定也會放心微笑。我想告訴和我有相同經歷的人:「不要害怕走出去,哪怕只是踏出家門一步,世界都會變得不一樣,社區就像另一個家,有人關心、有人陪伴,你永遠不是孤單一人,現在的我,常常覺得自己很幸運,因為遇見了健康團隊及社區的力量,才能慢慢從悲傷中站起來,生活還在繼續,而我,也願意繼續笑著走下去。
情感支持與陪伴的力量
林阿嬤的故事,正是許多長輩在面對生命重大變故後常見的心路歷程。阿嬤經歷了「喪偶後的孤寂與失落」,這不僅是一種心理挑戰,也會影響到整體身心健康。長輩若長期處於孤單與低落情緒中,容易導致行為退縮,如:減少社交、拒絕參與任何活動,進而造成肌力下降、慢性病惡化,甚至增加失智風險。當長輩失去生活重心,失落感往往加劇,形成惡性循環。這種時候,社區據點的角色更為重要。據點不僅是長輩消磨時間的地方,更是一個能夠重建社會連結、支持網絡與自我價值感的系統,透過健康關懷團隊設計的活動與細緻的陪伴,長輩能逐漸恢復日常功能,並再次感受到「生活是值得期待的」。在社區裡,阿嬤得到的不是制式的安慰,而是真誠的陪伴與傾聽,當長輩能夠自在地說出心裡話,並且發現他人也有相似的經驗,便能減少「只有我很孤單」的想法,情緒獲得釋放。這類支持性環境,對於預防憂鬱與焦慮非常關鍵,而團隊設計的運動課程,加上據點的共餐活動,都是「功能性介入」,運動能維持體力與平衡感,降低跌倒風險;共餐不僅解決了營養問題,也促進社交互動,林阿嬤從不敢出門,到後來能輕鬆去市場,正說明了身體與心理的「雙重進步」。其中,「滷肉飯分享」是很好的例子,當阿嬤的料理受到大家喜愛,她不再只是接受幫助的角色,而是「能付出、能分享」的人。對長輩而言,這類自我效能感極大地提升了生活滿意度,也讓她重新找到存在的意義。社區據點不只是「現在的陪伴」,更是「未來的投資」,定期的社交互動、腦力刺激與身體活動,都能有效延緩失能與失智的發生。林阿嬤的轉變,不只是個人生命故事的奇蹟,更是社區力量的真實展現,當長輩從家庭走向社區,能夠重新找到生活重心;當團隊以溫暖與專業相伴,就能幫助長輩走過人生的低谷。社區據點是長輩的「第二個家」,有笑聲、有陪伴,更有健康促進與預防的價值。它不只是填滿時間,而是賦予生活新的方向。「陪伴能改變生命,社區能承接孤單」,每一位長輩,都值得在這樣的環境裡,重新找回幸福的力量。

台塑健康關懷團隊 愛關懷影片QRcode

(圖一)在林阿嬤家門口家常閒話

(圖二)林阿嬤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,量血壓中

(圖三)關心林阿嬤近期到社區的狀況

(圖四)陪林阿嬤散步到社區

(圖五)專心聽課的林阿嬤